(1)搭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生实践技能培养平台。创建了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建成9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22个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基地,22个乡村振兴科技服务点,14个科技小院。形成了覆盖内蒙古8个盟市,12个旗县,涉及春玉米、马铃薯、燕麦等主要特色优势作物,高校、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多部门参与,集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实践育人网络平台,为研究生在农村学习、生活、科研与社会服务提供长期稳定的平台。
(2)制定服务乡村振兴的招生制度。①设立“农业硕士乡村振兴人才”专项招生方案、“科技小院”研究生招生奖励计划,根据招生情况和产业需求确定招生指标;②依托学校成立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征集形成入库“项目清单”;③根据研究生的学科背景、研究兴趣与入库清单项目进行“人职匹配”,由项目导师、合作方校外导师、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共同选拔研究生纳入项目。
(3)构建“实践--理论--实践”三段式培养模式,夯实实践培养环节。①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引入学前实践认知机制,研究生录取后即进入平台接触“三农”,进行生产调研,技能培训、发现生产问题;②针对性理论学习,学生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有针对性选修课程、查找资料,制定研究方案。③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直接布置在企业或农民田间。期间以农技员、科技特派员等身份积极参与知识传播、科技服务和文化建设。
(4)建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①由学校导师与基地专家组成的双导师团队,开设田间课堂,强化实践培养环节。 ②运用现代网络手段,同步学校开展的重要学术活动,使基地学生掌握最新科技动态;通过虚拟网络连接学校图书馆,及时获取资料;成立“乡村振兴创新班”,多角度、全方位拓展生产实践认知。 ③研究生撰写工作日志,通报生产一线的实况信息,保证学校老师与学生的顺畅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产一线快乐生活、高效工作、全面发展。 ④改革考核标准,鼓励学生及时撰写调研报告、研究简报,发表学术论文、申报专利、撰写技术规程、开展培训,提升学术水平。
(5)长期“零距离”接触“三农”,激发“三农”情怀。研究生长期驻守生产一线,充分与农民开展互动,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田间开放日、参与农技服务等活动,深入了解“三农”实况,培养“三农”情怀,激发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从事农业科研的使命感,磨练意志,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