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练“聚焦核心、立足边疆”育人新思路,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 “契合度”,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践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指导思想,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学科发展支撑一流专业建设的机制,将专业、产业布局相交叉,突出学科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内在关联性,构建“学科专业共同体”模式;围绕优势农林学科外延拓展专业架构的思想,以“专业集群”模式构建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体系,形成集群化发展新格局;优化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草原畜牧业为核心,复合应用型为主体,兼顾拔尖创新型和应用技能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用得上”的本土人才。
(二)构建“一流引领、多维发力”育人新举措,提升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形成推动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平台建设,加强一流管理,打造一流专业的新格局,构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新型发展路径和育人举措。一二三课堂协同建设、融合联动,学生理论、实践能力双提高。“金课”“金师”协同助力“金专”建设,依托教学、科研、企业及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实现教育要素的科学配置,达到教育教学内容的时空优化组合和深度融通,创新课堂教学,构建支撑“留得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完善“产教融合、多元驱动”育人新机制,提升了人才培养“适用度”,实现了校企办学模式的创新
开设“大国三农”“农事操作”等劳动课,开展耕读教育,形成“企业进校园、课堂进企业”机制,培育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素养。鼓励学院与大型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及科研院所共建、共享、共管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示范基地,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突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多形式寻求企业在师资、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多元驱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使人才更加“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