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申报网  
热点信息
成果简介
当前位置: 首 页>>聚焦草原畜牧业 中西部农林高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简介>>正文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发布时间: 2022年10月30日  

成果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源现状,基于中西部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遵循“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培养服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强农兴农知农爱农”人才为首要任务,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构建“一个核心、三类人才、四维发力”的中西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 “一个核心、三类人才、四维发力”的中西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四新”建设和“双万”计划背景下,以草原畜牧业为核心,围绕农牧林水草乳沙等优势学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学科专业共同体”模式,以“专业集群”模式构建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体系,充分发挥中西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接地气”的农林人才。

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体制机制推动一流专业建设为发力点,构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育人举措。持续推进“五类金课”三级立项制度。创新课堂教学,将信息化、智能化及大数据技术引入课堂,多维发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培养服务中西部农林建设人才的主要目标,共建共享共管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示范基地,对接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多元驱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专业人才。

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了“5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复合型人才到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和应用技能型三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关注第一课堂教育到一二三课堂联动的培养方式转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从注重学科建设到建立学科引领下的学科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注重“教”到关注学”的教学重心转变,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传统实践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方式转变。

图2 人才培养模式的“5个转变”

该成果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1)培养用得上”的人才。通过围绕草原畜牧业核心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专业共同体”“专业集群”,使中西部农林高校立足地区特点、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培养服务于农牧林水草乳沙等地区特色产业的专门人才。

(2)培养“留得住”的人才。通过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体制机制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吃苦耐劳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解决了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立志服务地方、扎根基层的人才问题。

(3)培养“接地气”的人才。通过走产教融合之路,全方位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政府共建,聚焦产业和行业需求,培养致力于服务农村牧区产业振兴且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农林人才。

版权所有:内蒙古农业大学